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满足广大农民科学务农和农村干部、 基层科技人员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及时推广先进技术,振兴农村经济,我们 组织编写了这套《农业新技术丛书》,从 1985 年起陆续出版。
这套丛书,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分别介绍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 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力求内容简明、语言通俗、技术实用,以适于 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和基层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目前非常活跃,已渗透到地学、化学、环境科学、 医学以及农、林、牧等各个学科。本书主要论述有关微量元素在农业方面应 用的一些问题。
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化学肥料,对农 作物有着特殊的功效。使用这种肥料,用量少、投资小、效果好、收益大, 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为了使微肥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促进农业大幅度增产,我们对土壤 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微肥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出 各种作物因土施用的科学配方。经近几年试验证明,对农作物微肥不仅能提 高产量,而且品质也有所改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被誉为化肥精。 现不少农民来信要求我们提供微肥和使用技术资料,解决各种问题。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发展微肥事业,我们根据国内外有关资 料和近几年的实践,编写了《微量元素肥料使用技术》一书,以问答形式对 若干问题作了一一解答。而重点解决微肥使用技术问题,同时兼有理论性论 述。主要介绍:微量元素和微肥的基本知识;国内外应用微肥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含量;判断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标准及各种 形态的价值;作物缺素的营养诊断方法;常用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和选购方 法及贮藏、运输等知识和注意事项;微量元素肥料与氮、磷、钾等化学肥料 的关系、混用技术和区别;硼、锌、钼、锰、铁、铜等微肥的种类、使用方 法、作用和增产效果,对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油菜、蔬莱、豆 科作物和果树等缺素症状的判别及其防治方法。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稀土元 素的一般知识。
河南省农牧厅朱玉镜、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微量元素课题组及国内外一 些科研单位、专家们的试验数据和材料,曾请有关专家审阅,在此一并致谢!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等有机生命体,还是矿物、 岩石、空气和水等非生命无机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根据研究证 实,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有 107 种。这些元素在自然界或各种物 体中的含量,差异十分悬殊,有些元素含量很高,而有些元素含量却甚低。 对于自然界所存在的化学元素,根据含量的高低或多寡,分为大量元素
(有人称常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三大类。大量元素是含量很高的 化学元素的统称,微量元素是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的统称。介于大量元素和 微量元素之间统称为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一个针对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而言的相对概念。所谓微量元 素,顾名思义,微者少也。少具有双重意思,一是指含量很少,二是指动植 物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从广义来说,微量元素泛指自然界或自然界的各种 物体中含量很低的或者说很分散而不富集的化学元素。
土壤学中所指的微量元素,既可以泛指土壤中所有的含量很低的化学元 素,也可以指其中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化学元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除了 具有生物学意义以外,常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如可以阐明某种土壤的成土过 程、环境质量评价等。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微量元素常是酶或辅酶的组成成分, 它们在生物体中的特殊机制有很强的专一性,为生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不 可缺少的。我们把地壳中含量范围为百万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一般不超过 千分之几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虽然较多, 但植物体中含量甚少,并且具有特殊功能,故也列为微量元素来论述。
有机体非常需要周围环境中有一定的微量元素浓度,需要一定的微量元 素化合物的组合、比例和形式,土壤是微量元素进入有机体的环境,土壤中 微量元素不足或过剩都不利于有机体的发育,甚至引起植物病害。
多少年来,农学家们普遍认为,除了有机物元素,硅、氢、氧和氮 之外,仅有几种矿质元素(灰分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 即磷、钾、钙、镁、硫。目前氮、磷、钾三种元素做为肥料已广泛应用于农 业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证实了植物生长还需要若干微量元 素,最重要的是硼、锰、锌、铁、铜和钼。对于一些高等植物还需要钴、镍 等,一些低等植物还需要铝、钒、钪、镓、钨等。在农业生产中,增施肥料 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主要措施,一般正常情况下,投入多才能产出多。 若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农作物需要的肥料可看作一个系统。氮、磷、钾、各 种微量元素是这个系统的组成因素。各种元素比例是否合理与产出效果有着 密切的关系。
1843 年德国著名的农业化学家李比西提出了最小养分律,即当土壤 中某一种养分短缺或不足时,其它养分再多,植物生长也要受到限制,这个 短缺的养分被称为最小养分,后来引伸为限制因子论。施肥时就应 首先补充这个最小养分元素以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近些年来,我国有些地 方化肥施用量增加速度惊人,但微量元素肥料却没有使用,而氮、磷等常量 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物质技术因素组成中的一个因素已超过了其它因素,经济 效益和增产效应受到了微量元素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很好得到发挥。随着化 肥施用量的提高,微量元素肥料推广使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过去有些植物病害发生后,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原因, 有时错误地认为是真菌病害或细菌病害,现已证实这些病害是由于土壤中缺 少某种微量元素而引起的。如缺硼引起甜菜心腐病、甘蓝型油菜只开花不结 实和小麦不捻。在石灰性水稻土上,水稻僵苗、缩苗等现象就是因 为土壤缺微肥引起的,通过施用微肥植株恢复正常,产量大幅度提高。禾谷 类作物缺钼后,常患缺绿症。小麦若缺锰就会生长不良、减产甚至死亡。苹 果树缺铜会引起树枝枯萎,缺锌会引起叶簇病,柑橘缺锌叶子会发生斑点病 并停止生长。河南农业大学在南竹北移的试验中发现,毛竹北移时往往因选 地不当造成损失,如毛竹黄枯病主要是由于土壤缺铁、缺锰而引起的一种生 理病害。毛竹原生长在南方酸性土壤,锰、铁含量丰富,北移后土壤偏碱, 造成这些元素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失败。当然,不应仅在发现上述植物病害的 土壤上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因为土壤中稍许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是常见的, 而生长在这样土壤中的植物外表不会显出受害特征,一旦发生病害就说明土 壤已极端缺少某种元素啦!若能及早发现,及时施用必需的微量元素肥料就 能避其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微量元素还能提高植物抗病性、抗旱性、抗高温、抗低温和光照强度不 足的能力及提高农作物品质。如硼肥可以使甜菜含糖量从 15%增加到 16.4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已有大量资料证明,各种作物只要施 用得当,微量元素能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群众称微量元素肥料是用 量少、花钱少、施用方便、效果好的化肥精。
化学肥料通常分为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两类。哪些是常量元素 肥料呢?常量元素肥料是庄稼吸收消耗数量大的肥料,象氮肥、磷肥、钾肥、 钙肥、镁肥、硫肥都属这类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通常简称为微肥。是指含有微量营养元素的肥料,庄稼 吸收消耗量少(相对于常量元素肥料而言)。作物对微量元素需要量虽然很 少,但是,它们同常量元素一样,对作物是同等重要的,不可互相代替。微 肥的施用,要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肥效。同时,在不同的氮、 磷、钾水平下,作物对微量元索的反应也不相同。一般说来,低产土壤容易 出现缺乏微量元素的情况;高产土壤,随着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对微 量元素的需要也会相应增高。因此,必须补施微肥,但若企图减少大量元素 肥料的施用量,而只靠增施微肥来获得高产,也是错误的。
微肥是经过大量的科学试验与研究,已经证实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的, 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那些微量营养元素,在农业上作为肥料施用的 化工产品,象硼肥、锌肥、锰肥、钼肥、铜肥、铁肥、钴肥都属于微肥。这 些微量元素占作物体干重的百分数大致是:锰 0.05%、铁 0.02%、锌 0.01%、
硼 0.005%、铜 0.001%、钼 0.0001%。土壤中任何一种速效态微量元素供应
不足,作物就会出现特殊的症状,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甚至收成无望。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微肥这么重要,而以前在生产中并没有施用微肥,
不多,相应的需要的微量元素的数量就更少了。因此,有机肥和土壤中供应 的数量就够用了。也就是说,前些年有机肥中和土壤中的微肥,能够适应农 作物的产量水平,也能够维持各种营养物质的相互平衡,不会明显地影响农 作物收成。但是,随着农作物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氮、磷、钾肥料用量的 不断增加,对于微量元素的要求也随之增加,那么,土壤中的微肥就不够用 了,而需要通过施肥来解决矛盾。特别是目前,广大农村不仅农产品的产量 提高,氮、磷、钾肥料施用量逐年增加,而且有机肥料的使用量日趋下降, 绿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上多熟制种植,使许多地方发生了多种生理病害。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微肥是微量元素肥料,切不可与细菌肥料、植物 生长刺激素、农药混同起来。
我国目前推广或将要应用的微肥有:硼肥、钼肥、锌肥、铜肥、锰肥、 铁肥。它们在农作物、林木、牧草、果树、蔬菜上施用,均有相互不能代替 的作用。针对缺素土壤和敏感植物施用微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微肥分类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按所含营养元素划分的,也有按养分组 成划分的,还有几种按化合物类型划分的。
前面提到的目前推广应用较多的硼肥、钼肥、锌肥等就是按所含营养元 素划分的,这是大家极其熟悉的一种分类。就这些元素的离子状态来说,硼 和钼常为阴离子,而锌、锰、铜、铁、钴等元素则为阳离子。
(1)单质微肥。这类肥料一般只含一种为作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硫 酸锌、硫酸亚铁即属此类。这类肥料多数易溶于水。故施用方便,可作基肥、 种肥、追肥。
(2)复合微肥。这一类肥料多在制造肥料时加入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而 制成,它包括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复合。例 如,磷酸铵锌、磷酸铵锰等。这类肥料,一次施用同时补给几种养分,比较 省工,但难以做到因地制宜。
混合而成。其优点是组成灵活。目前,国外多在配肥站按用户的需求进行混 合。河南省科学院研制的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混合微肥就是属此类肥 料,根据各地土壤化验资料,作物需肥规律,经过田间试验而成,因此肥料 使用后经济效益明显。
(2)难溶性无机盐。多数为磷酸盐、碳酸盐类,也有部分为氧化物和硫 化物。例如,磷酸铵锌、氯化锌等。适于做基肥。
(4)螯合物肥料。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螯合作用的化合物,与微量 元素螯合而成的螯合物,如螯合锌等。
第一,微肥的施用效果往往与农业生产水平、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施用 水平分不开。一般作物产量水平不高而常年又施用有机肥料的情况下,养分 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素,而不是微量营养元素,因为 有机肥中本身就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而作物的轮作倒茬又缓和了缺乏微量元 素的矛盾。相反,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产量逐年增加,氮、磷、钾肥的施 用也随之增加,从而加剧了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的消耗,使得养分供应失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补充某种微量元素,才能进一步发挥化肥增产 潜力,每亩粮食总产量可以获得较高水平。
第二,我国幅员广大,土壤类型很多,微肥的施用效果,只有在一定的 土壤条件下方会表现出来。因此,要想有效施用微肥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做到 因土施肥,并不是任何土壤施用微肥都有增产效果。
第三,作物需肥特点不同,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对微量元素的反应也不同, 因此,要发挥微肥的增产作用,应优先施用到对微量元素需要量多和对微肥 敏感的作物种类以至品种上。
果树与一年生的大田作物相比,具有固定一地生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 特点,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亏损显得比大田作物突出。从经济效益来衡量,应 优先考虑果树的施用问题。
础上,选用经过科学确定有效的微肥,不应盲目使用。 第五,微肥的有效施用,在技术上应掌握适量,匀施的原则。一般说来,
围又很窄,所以,施用微肥一定要求适量,否则用过量或施用不均匀会有不 同程度的中毒受害,不仅不能增产,而且会造成减产。一般可以与有机肥混 合用,或者制成微量元素的复合肥。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是本世纪 20 年代初开始的,只有 60 年左右的历史。 微量营养元素研究是植物营养研究的一部分。
微量元素的研究,现在已超出了土壤学家、农业化学家、生理学家的研 究范畴,而且生态学家及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微肥的 产生与发展和氮、磷、钾肥料一样,只不过是随着微量营养元素的证实而诞 生。微肥的应用,成了植物矿质领域内的巨大进展之一,促进了农作物产量 的大幅度提高。
微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现实的生产意义,因此国外在 30 年代就在农业上 示范和推广应用了。例如,苏联 1937~1939 年间施用的硼肥(硼镁肥)已达
2700 吨。美国 40 年代后期年施用硼砂达 4148 吨,50 年代硫酸锌年用量达到
3311 吨。目前苏联微肥年用量达 12 万吨,美国高达 20 万吨。 我国微肥的生产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1964 年,首先在吉林锗厂开始生
产钼肥,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显著。70 年代以来,农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有关 单位相继发现作物有缺锌、硼、铁、锰的症状,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1981 年国家经委等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微量元素肥料会议。1983 年我国微肥总 产量达 2 万多吨,品种达 24 种,施用面积约 4000 多万亩。
国际上微肥在农林牧业中的应用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尤其是最近几 年,在一定条件下应用微量元素肥料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 有力措施。微肥在农业上的增产作用很大,故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目前,苏联、美国、西德、东德、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 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朝鲜人民民主 共和国等国,在各类缺素土壤和各种敏感作物上广泛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许 多国家为了合理施用微肥,开展了活跃研究工作和微量元素普查工作。如欧
洲 15 个国家普查后报道,有 10 个国家土壤含锌量低,施入锌肥后效果十分 显著。美、苏、西德、东德都在调查基础上,绘制了作物施肥依据的土壤微 量元素含量图,明确了全国范围内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地区和作物种类。 日本在 1969 年就开展了普查工作,查清了日本耕地缺乏各种微量元素土壤 面积达 36.6 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 70%。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农业部门规 定每四年做一次全国性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普查。澳大利亚已查明南部有 一个 300 万英亩的缺锌地带。东南亚各国及我国台湾省都报道过缺乏微量元 素土壤情况。近来一些非洲和南美国家也开始重视微肥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 和试验研究。世界各国不仅施用的微肥种类和品种多、数量大,而且施用的 作物种类繁多,不仅在粮、棉、油料作物上应用,而且已经深入到牧草、果 树、蔬菜、糖料作物,并均已收到了明显增产的效果。纵观全球,无论是发 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微肥施用及研究工作。
我国微量元素研究始于 40 年代初。1940 年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罗 宗洛等人,以从理论上探讨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为引子,主要研究了微量元 素对种子萌发、幼苗和花器官的生长作用。
解放后,微量元素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1956 年前后,中国科学院有关 研究所开展了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方面微量元素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微量元 素对代谢过程的作用、与呼吸关系、对酶的影响的研究都有一些进展。1962 年、1977 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微量元素研究工作会议和学术交流会,并制定 了规划和出版了汇刊。
我国微量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大体上是从两大方面展开的。一是 微量元素在植物中的作用及增产效果。二是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有 效性的研究。要研究土壤中微量元素,必须具备测试手段。1956 年起,国家 首先着手研究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技术。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和 林业土壤研究所刘铮、方肇伦等先后确定了我国不同土壤各种微量元素的测 试方法,把光谱、极谱和比色分析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土壤微量元素测定。 到了 80 年代,我国微量元素的土壤化学和肥效试验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推广应用微肥出现了大好形势。1981 年刘铮等完成了我国土壤微量元 素含量和分布图,张乃凤等对山东省土壤锌含量进行了普查。四川、河南、 江西对本省土壤中微量元素进行了普查,并绘制了分布图。1983 年 3 月由中 国土壤学会主持在武昌召开了微量元素学术会议,进行了含量制图、分析方 法和肥效研究三个方面的专题讨论,充分显示了我国土壤微量元素研究的可 喜成绩。
我国 1979 年开始的第二次土壤普查章程中规定,在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 土壤微量元素普查。许多省市开展了这一研究工作。国家科委又将微肥使用 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作为我国到 2000 年农业翻两番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 农村实施责任制以来,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劲头很大。领导的重视,群众的 热忱为微肥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目前资料看,已经发现我国东半部广大地区缺乏硼和钼,北半部广大 地区又缺乏锰和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重点粮、棉、油产区和畜牧业基地, 说明我国施用微肥前景广阔,是一个周期短、数量大、效益高的短、平、 快项目。据资料,我国东部与北部地区,通过合理施用微肥,可望在 5 亿 亩以上的耕地上获得增产 10%以上的效果。年增产粮食可达 150 亿公斤,年 纯收益 60 亿元以上,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
据近年来我们试验研究证实,微量营养与农产品品质有很大影响。例如: 硼、锌等微肥能提高柑橘、西瓜、葡萄含糖量和维生素 C 含量,降低酸度; 可提高油菜籽油脂含量,花生蛋白质含量;改善棉花、红麻纤维品质。随着 农村自给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进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将日益增多,对粮、 棉、油、果、特产品品质要求更高。而很多特产与微肥有特殊意义,从这一 点来看我国微肥使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河南省 60 年代初期,仅在安阳、林县等少数地区进行过微肥的田间试 验。1980~1983 年,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各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的协 助下,完成了钼、锌、锰、铜、铁、硼元素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土壤中含量的 研究任务,并绘制了分布图,为推广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省农科院土肥所、 省农牧厅等单位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肥效试验,为微肥的推广起到了示范作 用。
河南是我国开发较早、耕种历史悠久的古老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物 产丰富,是我国粮、棉、油、果基地。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氮、磷、钾 化肥用量增加,作物营养元素逐渐失去平衡,以致近年来,生产中常常出现 生理病害。诸如玉米的花叶白苗,油菜花而不实等,这是一般农业技术 措施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试验证明,土壤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是主要原因。据 现有资料,河南近 1.07 亿亩耕地,97% 面积缺钼、90%左右耕地缺锌、96
%的耕地处在缺硼边缘值以下。河南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农作 物、果树种类南北兼有,需要的营养元素差异大。由此可见,河南推广微肥 有得天独厚条件,施用微肥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通过几年的推广,农民群众将微肥誉为化肥精。河南省科学院蔡德
龙等根据土壤资料和作物需肥特点,研制了小麦、玉米、蔬菜等多元微肥, 并在几个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1986 年小麦多 元微肥拌种面积达 350 万亩以上。河南省微肥推广应用,在各级领导的重视 下,已初步打开了局面。
目前许多国家对微肥的生产和应用都很重视,把它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的 重要措施之一。我国解放后才开始对微肥进行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微肥的 推广应用工作进展不快。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微肥的 试验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微肥的大量应用推 广还是一项新工作,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微肥的产、供、销渠道 不通;一些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在农村推广应用,仍然存在研究 试验与推广应用脱节,轻视推广工作的倾向;微肥应用推广工作发展极不平 衡,大部分农民处于没有听说过的状态;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对微肥在农业 生产上作用重视不够,宣传、支持不够,工作进展迟缓;许多地区对土壤中 微量元素的本底含量不清,推广和试验有一定的盲目性;我国对微量元素的 研究尚缺乏专门的机构,仅有少数人进行小规模的、分散的研究,交流协作 很少,各项研究指标缺乏统一的标准,各种试验方法没有对比,难以对人体 和环境、作物的微量元素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以上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 望有关部门能引起足够重视。
根据作物对土壤中硼的吸收、利用情况,通常将土壤中的硼分为水溶态 硼、酸溶态硼和全硼。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硼称为有效态硼,主要包括水溶 态硼和酸溶态硼。其中水溶态硼又是有效态硼的主体。水溶态硼占土壤全硼 的百分数因土壤类型而异,在酸性土壤(例如红壤)只占 1%左右,在盐土 中可占全硼的 90%左右,但平均处在 5%左右。
水溶态硼指在进行土壤分析时,用沸水 5 分钟所溶解的硼,包括土壤溶 液中的硼和可溶性硼酸盐中的硼。酸溶态硼除了可溶的硼酸盐以外,还包括 溶解度较小的硼酸盐以及部分有机物中的硼。对于砂质土,则水溶态硼与酸 溶态硼含量无多大差别。粘土,则酸溶态硼多于水溶态硼。
全硼的大部分是电气石中的硼,是酸不溶态的,存在于矿物晶格之中。 电气石是一种抗风化较强矿物,硼不易释放出来,不能代表对植物有效的硼 量。
地壳的所有岩石都含有硼,含量因岩石性质而异: 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等)为 1~5 ppm;酸性火成岩(花岗岩、流纹岩等)
为 3~10ppm;变质岩(片岩)和陆相沉积岩(粘土、砂土、冲积物、石灰石 等)为 5~12ppm; 海相沉积岩的含硼量非常高,为500ppm;地壳的平均 含硼量约为 50ppm(Kovda 等 1964 年);世界土壤平均含硼量 20~40ppm 左 右。
64ppm,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云南、西藏除外)。含量最高地区是 西藏,平均 154ppm,陕西关中地区也不低,平均 80ppm。四川盆地土壤含硼 量范围在 17~370ppm 之间,平均为 81ppm。河南省土壤全硼在 10.5~86.2ppm 之间,平均为 43ppm,较全国平均含量为低。江苏北部土壤含硼量高于苏南 地区,华中丘陵区红壤的含硼量一般比较低,如浙江西部、江西中部和福建 北部,平均约 62ppm。华南的砖红壤及赤红壤中含硼较华中红壤更低。广东、 广西、云南的土壤一般少于 15ppm,部分沉积物、砂页岩发育土壤也有高达
的缺硼土壤。下面将各地资料作一综述,供有关单位施用硼肥时参考。 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分布面积较大,缺硼土壤也较多 19
例如:山西省土壤有效硼在 0.38~1.48ppm 之间,平均含量为 0.70ppm,许
多土壤低于临界值 0.50ppm 以下。北京地区土壤缺硼土壤面积很大。低于
0.25ppm 属于严重缺硼土壤占总数的 22.8%;在 0.25ppm~0.50ppm 临界值以 下土壤占 19.2%;在 0.50~1.0ppm 缺硼边缘范围的土壤占 33.6%。三样加在 一起占总样的 75.6%左右。河南省据我们对 1070 多个土壤样品分析,平均有 效态硼含量为 0.25ppm。有效态硼低于 0.5ppm 临界值以下土壤面积,占全省 总耕地 96%,较为丰富的土壤样品占分析样品的 4%,由此可见河南省缺硼面 积相当大。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地带,土壤类型复杂,根据第 二次土壤普查结果,主要有潮土、棕壤、风沙区、黄棕壤、褐土、砂姜黑土、 盐碱土等土类。水溶态硼含量以盐碱土居首位达 0.72ppm,其它按高低排列 为潮土(0.31ppm)>褐土(0.22ppm)>砂姜黑土、棕壤、风沙土(均为
0.20ppm)>黄棕壤(0.17ppm)。河南省硼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从北往南逐渐 呈递减的分布趋势。具体地说,汝南、上蔡、平舆三县交界处和夏邑西部、 于城东部两片,以及沙颖河以北潮土、盐碱土区分布范围,水溶态硼含量大
于 0.5ppm,其它地区都比较缺乏。北方土壤缺硼原因是 pH 值较高、碳酸钙 含量较多引起的。
我国南方土壤由于成土母质中硼的含量就较低,因而引起了有效性硼的 缺乏。例如:贵州省从157个样品分析中有效硼平均值0.31ppm,变幅在0.01~
1.70ppm 之间,缺硼面积在 96.8%;浙江省土壤平均有效硼含量为 0.25ppm, 变幅在 0.02~1.33ppm 之间,缺硼土壤占 88%;江西省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
0.15ppm,变幅在痕迹~0.74ppm,有 98.4%土壤缺硼;四川省土壤有效硼变 幅在 0.01~1.61ppm 之间,平均为 0.23ppm,从 621 个样品的实测值来看, 一般土壤缺硼比例高达 90%以上。
锌以二价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的含锌矿物为闪锌矿(硫化锌), 其次为红锌矿(氧化锌)、菱锌矿(碳酸锌)。含锌矿物分解产物的溶解度 大,并以二价阳离子或一价络离子[ZnCl]+、[Zn(OH]+、[Zn(NO3)]+等状态 存在于土壤当中,进而被植物吸收利用。但由于受到土壤酸碱度、吸附固定、 有机质和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等因子的影响,锌的溶解度常常会很快降低。当
pH 增加一个单位,溶解度就会下降一百倍。在还原条件下,有硫化氢存在时, 锌会被沉淀为硫化锌。所有这些都会降低土壤锌对植物的有效性。通常土壤 中有效锌的含量只有全锌含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土壤中的锌可区分为水溶态锌、代换态锌、难溶态锌和有机态锌。 水溶态锌非常少,一般在 ppb 的浓度范围之内。 代换态锌包括两部分,即锌离子和含锌络离子,含量约在 1~10ppm 之
间。代换态锌因提取剂的种类和酸度而异。酸性提取剂所提取出的锌较多。 对作物有效的锌主要是代换态锌。
土壤中锌含量与成土母质有极大的关系,例如:基性岩及石灰岩母质发 育的土壤含锌就较多,片麻岩、石英岩发育的则较少。地球岩石圈的锌平均 含量为 80ppm。
少则<3ppm,多的可达 709ppm,平均为 100ppm。 河南省土壤中全锌含量,据我们取样分析介于 8.7~205.0ppm,平均在
94.95ppm,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盆地的土壤全锌含量,据中国科学院
成都地理所资料在 35~400ppm,平均为 108ppm 接近全国土壤的全锌含量
100ppm。河北省土壤全锌含量,据河北省植保土肥所资料,平均为 73ppm。 我国部分土壤全锌含量(见表 2)。
我国幅员广大,土壤类型很多,从现有资料来看: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 和受黄河影响的土壤,pH 值较高,矿物以石英为主,有效锌含量普遍较低。 比如,河南省土壤大部分是由黄土母质和黄河冲积物发育而来的,据我们
1500 个样品分析平均有效态锌含量 0.50ppm 左右,变幅在 0.04~3.26ppm 之 间。全省半数以上土壤在缺锌临界值(0.5ppm)以下,处于缺锌边缘值的土 壤约占 40%,仅有 10%土壤处在供应充足范围。从土壤类型看,有效锌含量状 况如下:棕壤(0.64ppm)>褐土(0.57ppm)>灰潮土(0.571ppm)>水稻 土(0.500ppm)>碳酸盐褐土(0.55ppm)>黄棕壤(0.525ppm)>黄褐土
>砂姜黑土(0.41ppm)。 从地理分布上看大致是栾川、卢氏、嵩县、汝阳、鲁山、林县、修武、
博爱县及鹤壁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在 1.00ppm 左右,是含量最高地 区。灵宝、陕县、渑池、新野、唐河、南阳、方城、洛宁、社旗县以及新乡、 开封、商丘、周口地区沙地和沙丘、沙岗地、盐碱地区土壤,有效锌含量十 分缺乏,一般在 0.5ppm 以下。我们布置了许多试验,证实了该地区施用锌肥 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今后在这些地区种植作物和果树时应该施用锌肥。
开封、商丘地区除去上述沙土、盐碱土、风砂土和林县等高锌区外,土壤有 效态锌,处于缺锌边缘区,一般含量在 0.6ppm 上下,据试验,该地区在水稻 上施用锌肥增产 11%左右。因此,这一带土壤可根据作物情况,推广应用。 又如北京地区、山东省、陕西、山西等省报道也有类似趋势。
山东省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鲁中南、鲁西北和胶东半岛的 19 个县 296
个土样分析在 0.20~3.50ppm 之间。鲁西、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区速效锌 含量较低。例如:济阳县土壤平均含量在 0.20ppm,齐河县为 0.36ppm,垦利 县为 0.84ppm,荷泽和东阿县分别为 0.60 和 0.66ppm。鲁中、鲁南地区的济 宁和临沂的洼地黑土分别为 0.68ppm 和 0.75ppm。而鲁东南、鲁中丘陵地区 的土壤,都在 1.00ppm 以上。
质的影响,一般含量较高,例如下蜀系黄土和长江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一般不 会出现缺锌现象。但南方的酸性土壤上,过量施用石灰时,由于土壤 pH 值升 高,可能引起诱发性缺锌。例如:四川盆地土壤有效锌在 0.08~9.60ppm。 各种土壤的平均含量变化较大,有效锌含量小于 0.50ppm 的土壤出现频率较 高的是紫色土,但比北方土壤比例低,仅占 10%。
土壤中的钼来自含钼矿物,而主要含钼矿物是辉钼矿。含钼矿物经过风 化后,钼则以钼酸离子(MoO42-或 HMoO4-)的形态进入溶液。
(2)代换态钼。MoO4-2 离子被粘土矿物或铁锰的氧化物所吸附。以上两
(3)难溶态钼。包括原生矿物、次生矿物、铁锰结核中所包被的钼,植 物是难以吸收的。
(4)有机结合态的钼。钼原子价很多,最重要的是六价钼,植物能吸收 的;低价钼包括五价和五价以下的钼,则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各种形态的钼 互相转化,在酸性条件下,水溶态钼常转化成氧化钼。
土壤的各种矿物的组成直接来源于各种成土母质,因此决定土壤中钼含 量多少的第一个因素是成土母质的含钼量,其次才是成土因素的各种作用。 世界各国土壤中全钼的含量高、低差异较大(见表 3),但世界土壤正常含 钼量是 0.5~5ppm,平均是 2.0ppm。
据现有资料,我国土壤全钼含量介于 0.1~2.5ppm,平均为 1.7ppm,低 于世界土壤平均含钼量。我国土壤中钼的分布,在空间上有逐渐递变的特征。 从西北向东北方向,成土母质由砂性岩石过渡到黄土松散物,再过渡到花岗 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为主的含钼较高的成土母质,土壤则由荒漠土壤(棕色 荒漠土)、高寒土过渡到草原土壤(黑土、粟钙土、棕钙土),再过渡到森 林土壤;因此,土壤中含钼量从西北到东北越来越高,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长白山和张广才一带土
我国从西北向西南方向,由于成土母质由砂性岩石渐次过渡到以含碳酸 盐为主的母质,最后过渡到含钼量较高的花岗岩为主的母质;土壤由荒漠土、 生草灰化森林土到黄棕壤,再过渡到黄壤、红壤、砖红壤。沿这个方向由于 地表风化作用越来越强,成土母质含钼量越来越高。例如:四川盆地土壤全 钼变幅在 1.5~16.5ppm,平均值为 4.1ppm,比全国平均值高 1.4 倍。我国南 部南岭山地与滇南山地一带,土壤全钼量大部分在 2~4ppm。
东南部分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含钼量也在 0.3~3.9ppm 之间,平均含 量为 1.2ppm;广东则含量比较高,可能与成土母质有关。
土壤中绝大部分是难溶性钼,存在于矿物晶格、铁锰结核、氧化铁铝内, 是植物不能直接吸收的。有效态钼包括水溶态、代换态钼,能被植物吸收利 用的。因此,国内国外对有效钼分析研究较多。
就我国目前资料分析,有效钼缺乏的土壤分布面积很广,主要分布范围 在我国中部,包括北方的石灰性土壤,主要是黄土、黄河、淮河冲积物发育 的各种土壤,如■土,黄绵土、黄潮土、砂姜黑土等,究其原因是土壤母质 中全钼含量偏低。河南省据 2500 个样点土壤分析,有效钼在痕迹~0.31ppm, 平均值 0.05ppm。全省耕地面积 10,620 万亩,缺钼土壤面积 9,944 万亩,
占 99%以上。可见河南土壤有效钼的供应严重不足。从地理分布上看,全省 除了栾川县的南泥湖、土房沟、马圈老庙沟、黄水庵一带钼矿区以及这一矿 区流水可以影响的地区外,其它地区普遍缺乏钼肥。全省微肥试验也证实了 这一点,钼肥施用只要得当,增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又如黄河中游各地黄土性土壤,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刁桂仪等分 析,平均值 0.013ppm,变幅在 0.007~0.023ppm 间,呈现极缺乏状态。
我国缺钼土壤第二区域在南方,如红壤、砖红壤、赤红壤等。该地区土 壤全钼含量较高,但由于酸性反应使土壤中钼的有效性下降。比如江西省土 壤,据江西省农科院对 110 个样品分析,有效钼平均值 0.05ppm,有 98.7% 标本缺钼。又如四川省农科院对四川盆地土壤进行分析,紫色土、黄壤有效 钼低于 0.10ppm,其它土壤也在 0.20ppm 以下,说明全钼含量高的土壤,能 够供给植物利用的有效钼不一定就高。除此之外,东北、西北都存在部分土 壤缺钼问题。
土壤中锰以多种形态存在,有水溶态锰、代换态锰、还原态锰和矿物态 锰。前三种形态锰的总量称为活性锰,作物能够吸收利用,我们用 DTPA 浸提 的是代换态锰。据河南省 1100 个土壤样品分析,平均为 17.8ppm,代换态锰 的临界值是 1ppm,河南省平均值 17.8ppm,似乎大大地超过临界值含量指标。 以此推断,河南土壤有效锰含量水平都在适量以上,大多数是丰富的,但是, 近年来许多地方施用锰肥,小麦同样获得了增产,如密县城关东街试验点,
1981 年、1982 年连续二年(均为三次重复)比对照分别增产 14.6%~18%, 而土壤含有效锰 10.81ppm。因此,我们认为,在河南省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土 壤条件下,临值界指标 1ppm 可能偏低。全国已有一些地方(例如与河南交界 的陕西、河北等省)经过试验提出了自己省(DTPA 提取)临界值用 4~10ppm 的设想。
(花岗岩、流纹岩等)、变质岩(片岩等)以及某些沉积岩中,锰含量变化 很大,在 200~1200ppm 之间,基性火成岩象玄武岩、辉长岩的含量最高在
1000~2000ppm,石灰岩中的含量接均值为 400~600ppm,而砂岩中的锰 含量低,一般为 20~500ppm。
地壳中锰的平均含量为 900~1000ppm(Kovda 等 1964 年)。世界土壤的 全锰含量变幅很大:从波兰的灰壤痕迹到乍得的未淋溶碱土 10000ppm。大多 数土壤含量在 500~1000ppm 之间,一般认为平均含量 850ppm。我国土壤含 锰量通常在 42~3000ppm 之间,但有个别高达 5000ppm,平均为 710ppm(刘 铮等)。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中锰的含量。以红壤为例:玄武岩发 育的红壤锰含量 2000~3000ppm;砂岩、片岩、页岩发育的红壤则在 200~
500ppm。又如黄河中游地区广大的黄土性土壤,全锰含量在 405~676ppm 间, 平均为 550ppm。这一含量与河南土壤全锰平均含量 510ppm(变幅在 218~
121ppm)非常接近,其原因是,成土母质基本接近。四川省土壤平均全锰量
在 641ppm,但变幅很大( 41~1550ppm 之间),基性岩发育土壤含量最高, 沉积岩次之。
锰的有效性与土壤的全锰含量关系不甚密切,但与土壤的酸度关系密 切。就全国范围来说,缺乏有效态锰的土壤与石灰性土壤的分布十分吻合。 缺锰土壤主要是石灰性土壤,尤其是 pH 值较高的质地疏松、通气性良好的土 壤。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分布的缺锰土壤主要是与成土母质含锰量过低有关。 下面就几个地方有效态锰状况简述如下: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倍。河南省土壤中代换性锰占全锰的 1.3~19.6%之间,下 面将河南省土壤全锰与有效锰含量情况列表(见表 5)。
趋势,最高含量分界(30ppm 以上与以下分界线)线几乎与北亚热带暖温带 自然地理分布线重合,例如北部安阳、新乡一带以 7~15ppm 含量为主,中 部地区以 6~30ppm 为主(指开封、驻马店北部),而南部大部分高于 130ppm, 山区土壤含有效锰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尤
相同母质的旱田土壤。北京地区,土壤有效态锰在 1.42~43.52ppm,平均含
占 24.1%;6~9ppm,占土样总数的 28.6%;6ppm 以下的占全部样品的 16.6%。 含锰较高土壤在海淀、通县、房山、门头沟一带。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有效锰变化在 0.44~10.04ppm 之间,平均为
四川盆地,据 600 个样品分析有效锰在 0.18~262.4ppm 之间,平均
27.8ppm。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地区,平均含量也较高,说明酸性土壤锰的 可给性很高,一般不会出现缺锰症状。但是,酸性土壤一旦过多施用石灰也 会出现缺锰现象,应引起南方农村的高度重视。
地壳中和土壤中存在的铁是一个大量元素,因为它是地壳中丰富的矿物 元素之一(约 5%),在硅、铝之后,丰度为第三。土壤中含铁很少有低于 1
%的。在植物营养中铁的作用则如同一个微量元素,它在植物中的含量往往 为其它微量元素所超过,如硼、锰、锌。铁作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特征在于 它的低溶解度和对植物的低可给性。因此,土壤工作者重点放在有效态铁的 研究上。
我国土壤中有效态铁含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多,黄土母质发育土壤往往偏 低。例如:黄土区土壤有 1/3 面积缺乏有效态铁(见表 6)。
据 1980~1983 年对河南土壤取土分析,土壤中有效态铁地理分布,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河南土壤中有效铁含量总趋势是,自南向北含量逐渐减少,与锰
的分布有类似状况。 第二,山区土壤有效铁含量高于平原土壤。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
太行山等山区土壤有效态铁一般大于 10ppm,其中以桐柏山、大别山及其山 麓丘陵、岗地有效铁含量最高,平均在 20ppm 以上。
原的其它地区。这些地方有效铁多在 4.6~10.0ppm 的含量范围。 第四,水田有效态铁明显高于旱地,地处北亚热带地区的西部以旱作为
主,土壤有效态铁含量在 4.5~10.0ppm 之间,东部水田地区,有效铁则都在
20.0ppm 的含量水平以上。 第五,河南土壤有效铁最高含量分布区域的北界,似同北亚热带与暖温
按铜在土壤中的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铜、代换性铜、难溶性铜以及铜的有 机化合物。水溶态、代换性的铜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称为有效态铜。后 两者铜则很难被植物吸收利用。四种形态的铜加在一起称为全量铜。
水溶态铜在土壤中含量较少,一般不易测出,主要是有机酸所形成的可 溶性络合物,例如:草酸铜和柠檬铜。此外,还有硝酸铜和氯化铜。代换态 铜是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铜离子和铜络离子。
100ppm,平均在 20ppm。靠近铜矿的富铜土壤,铜的含量往往达 5000ppm 或 更高。土壤的全铜含量常常与它的母质的来源和抗风化的能力有关,因此, 也与土壤质地间接相关。土壤中的铜来自含铜矿物——孔雀石、黄铜矿、含 铜砂岩等,一般情况基性岩发育土壤,含铜多于酸性岩,沉积岩中以砂岩含 铜最低。
据现有资料,我国土壤全铜含量在 3~300ppm 之间,平均为 22ppm。例 如:我国黄土区土壤,含全铜含量在 15~42ppm 之间,平均为 26ppm。山西 省土壤全铜量在 11~24ppm 之间,均值为 18.8ppm;四川盆地据报道土壤平 均含铜量为 33ppm,在 9~125ppm 范围波动,略高于全国平均值。
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红壤、赤红壤等平均含铜量为 29ppm,砖红壤平 均为 44ppm 左右。地处中原河南省土壤,全铜含量 0.9~45.2ppm 之间,平均 值为 18.5ppm,略低于全国与世界土壤平均值。各类土壤的含铜量按多少排 列如下:
我国土壤有效态铜含量变化不大,除少数有机质土壤外,一般供应比较 充足。铜的临界值(DTPA 提取)以 0.2ppm 为标准,让我们来看一看,部分 省、市的有效态铜含量。
河南省土壤的有效态铜含量,据 1980~1983 年调查分析,(DTPA 提取)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平均在 1.33ppm;于 0.24~5.54ppm 之间波动。各 类土壤有效态含量顺序如下:
水稻土(2.41ppm)>砂姜黑土( 1.36ppm)>潮土(1.34ppm)>黄棕 壤(1.29ppm)>盐土(1.27ppm)>褐土(1.06ppm)>棕壤(0.89ppm)> 风沙土(0.72ppm)。各类土壤有效铜含量变化相差 3 倍左右,变动不大。土 壤含铜量是比较丰富的。河南大致可分为三个区,栾川、卢氏、鲁山、汝南 和太行山区的博爱、修武、沁阳等县,以及桐柏丘陵、大别山北麓和淮河两 岸水稻土地区,焦作和新乡市土壤有效铜平均 2.08ppm 左右,是丰富区,一 般不用施用铜肥。
—开封一带,土壤有效铜介于 0.24~1.60ppm 之间,平均为 0.9ppm,是土壤 供铜能力较低地区,可能缺乏,应进行试验推广铜肥,其它地区平均含量在
1.49ppm,是全省中等供铜肥能力区,应根据作物,进行试验研究,方可决定
施用与否。 北京、山西、四川、江西的土壤,从部分土壤含量来看可以找到一个规
科院土壤肥料所 1937 个土样分析,平均含量在 2.11ppm(只有 3%土壤低于
0.2ppm),北京地区有效铜含量介于 0.3~19.44ppm 之间,平均含量 2.21ppm, 至今未发现土壤含铜量不足而造成作物缺铜的症状。北京与江西一南一北, 土壤条件与类型差异甚大,但含有效态铜波动很少。再与四川盆地比较,也 相差无几。据资料,四川省 600 个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铜在 0.1~
9.44ppm 之间,平均值为 2.53ppm。大部分土壤不缺乏,只有盐亭县的砂质土、
绵阳地区部分土壤缺乏铜,使用铜肥小麦收到一定增产效果。山西中部土壤 平均有效态铜为 0.65ppm,介于 0.24~1.60ppm,铜供应也是比较适度的。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总含量(包括各种形态)称为全量。全量中又可根据 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分为可给态和不可给态两部分。可给态即指能被植物 吸收利用的部分,称为有效态含量或速效态含量;不可给态又称固 定态,是植物无法吸收利用的,至少是暂时不能吸收的部分。全量减去不 可给态就等于有效态含量。在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一般只占全量的 极少一部分,即有效态的含量很低。譬如,河南省水稻土全钼与有效态钼之 间比例还不到十比一,但它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说土壤中缺乏不缺乏微量元素,通常就看有效态含量高低。有些土 壤微量元素的全量比较高,但它的有效态含量却很低,生长在这种土壤中的 农作物,依然会因缺乏微量元素而出现缺素的生理症状。
近年来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习惯用 的比色分析、发射光谱分析、极谱分析以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自动分 析仪、离子灵敏电极的应用日趋普遍,中子活化分析及火花源质谱分析、X 光荧光分析等近年来也应用于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工作。
比色分析不需要贵重和复杂仪器设备,易于掌握和推广,尤其适用于基 层单位的试验室和为数不多的标本分析,缺点是分析速度比较慢。在省、地 一级设备条件较好的试验室,可根据任务的性质、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的要 求、欲测试的元素、标本数量的多少来选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发射光 谱分析或极谱分析。例如,大批量主要成分含量相似的土壤(全量)微量元 素的测定,以光谱分析为最好。土壤中可给态微量元素,最好使用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至于中子活化分析、X 光荧光分析和火花源质谱分析 由于设备昂贵、技术复杂,国内少数单位才有,并不适合于一般单位做例行 分析之用。
各种仪器和分析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并不能用一种仪器和方法代替所 有的其它仪器和方法。土壤中不同元素,根据我们调查和实践,国内(有效 态部分)分析方法简述如下:
有效态钼:一般采用国产极谱仪。采用 Tamm 溶液(草酸—草酸铵,pH3.3)
有效态硼:一般采用沸水提取 5 分钟,姜黄素比色法。该方法灵敏度高, 可比性较好。
计法测定较为普遍。但要注意一点,分析方法不同,提取剂不同,判断土壤 丰缺程度时的临界值指标不一样,这一点也适合植物体中微量元素临界值指 标的判断。
土壤中微量元素分析工作,需要一定仪器,成本较高,因此不可能象氮、 磷、钾一样,取样品很多,而是不同土壤类型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 析,指导农民施肥。好在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象氮、磷、钾元素那 样在小范围内差异显著。以往农民基本上没有施用任何微肥,因此可以认为, 当前土壤中微量元素多寡主要取决于土壤本底含量。只要土壤类型、成土母 质一致,气候,水文条件差异不大,可以说微量元素含量相差不会太悬殊。 因此,有些土地即使分析结果表上查找不到,也可以从相近地区土壤含量来 推断丰缺程度。例如:河南省科学院有关科技人员,对河南全省土壤进行了 普查分析,整理了全省各地区、县的档案资料,你可根据这一资料来查找你 处的土地是否缺乏微量元素,缺什么元素,供购买微肥时参考。否则,无根 据购买和滥用微肥,不但达不到增产目的,反而会减产。四川、山东、上海 市、湖北、新疆等地都进行了普查,整理了分析结果,可供各地参考,同时 将土壤分析结果和各元素土壤分析结果的评价标准对照起来,就能知道你处 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
土壤中的全硼含量仅能作为潜在供肥能力的指标,不宜用来判断土壤中 硼的供给能力。土壤中的有效态硼(用水溶态硼来表示),是指立即可被作 物吸收利用的硼。
从目前现有资料看,有效态硼的缺乏临界浓度在 0.5ppm。就是说,土壤 中有效硼含量,低于 0.5ppm 时,说明土壤十分缺乏硼肥,应该施用硼肥,一 旦施用硼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就会明显提高与改善。
若土壤有效态硼在 0.5~1.0ppm 时,为缺硼临界边缘值。如果种植对硼 敏感作物,如油菜、甘蓝等也应该施用硼肥 。
一旦土壤中有效硼浓度大于 1.0ppm 时,不用施用硼肥。作物一般不会出 现缺硼症,相反施用不当,还会引起硼的中毒而造成减产。
上述的指标是对一般土壤而言,是有局限性的,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种 类,可作进一步的区分。
不同的土壤分析方法不一,评价土壤中锌丰缺的指标也不相同。严格地 说,不同的作物评价指标也有所区别,例如美国学者林赛(Lindsay)认为玉 米缺锌临界值应该为 0.80ppm,张乃凤等研究提出缺锌的诊断指标,玉米为
鉴于目前国内使用 DTPA 螫合剂提取较为普遍,多数学者同意将土壤有效 锌临界值定为 0.50ppm。一旦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 0.50ppm,一般作物可能会 出现缺素症状,产量会受到严重减产,施用锌肥会得到较好经济效益,必须 施用锌肥。若土壤含有效锌在 0.50~1.0ppm 之间,土壤处于缺锌边缘值,比 较敏感作物应该施用锌肥(如水稻、玉米等作物),一旦补充锌肥敏感作物 上也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果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大于 1.00ppm 时,可 以暂不施用锌肥。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临界值指标,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作物产量提 高及氮、磷、钾化肥用量增加,需要不断修正。
土壤中钼的测定有双重意义,一是判断土壤供给钼的能力,是否需要施 用钼肥;二是判断土壤中钼是否过多,对食草动物有无不良影响。特别是,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后,钼的测定成了非常必要的指标之一。
全钼不足以说明供给能力,因此,评价是采用有效钼的含量高低。有效 钼用草酸—草酸铵溶液所提取的含量,临界值指标定为 0.15ppm。报道比较 一致,即土壤低于 0.15ppm,说明缺乏钼肥,种植豆科等作物,必须施用钼 肥才能取得较高产量。
若在 0.15~0.2ppm 时,处在缺钼边缘值范围,对钼敏感作物应该施用钼 肥。
如果土壤含量大于 0.2ppm 时,不用施用钼肥。一般不会出现缺钼症状, 相反过量施钼会带来危害。
另外在评价时,要考虑土壤条件,例如土壤 pH 值,磷肥施用情况和不同 作物的差异。
评价锰的丰缺以有效锰为准。 有效态锰的临界指标有两种不同表示方法。一种用代换态锰,另一种是
易还原态锰的临界值,据报道为 100ppm,目前国内使用代换态锰较多。 代换态锰是指用 DTPA 等螯合剂提取的锰,目前国内外报道临界值指标争 议较大。例如:美国林赛(Lindsay)认为 1.0ppm 为临界值,日本鸣田永生 则认为 10ppm 为缺锰,其临界值范围在 20ppm 附近。陕西省农科院王学贵初 步试验提出锰的诊断标准,水稻土在 20ppm 以下,豆科作物(■土、黄绵土)
在 10ppm 以下,需要锰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刘铮等认为:用 1N 醋酸— 醋酸铵(pH7.0)提取的临界值为 3ppm。国内有的学者根据自己研究,提出
7ppm 为临界值等等。 根据我们几年的研究认为,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地区,代换态锰临界指
标应有所不同。河南省土壤据我们布点试验,初步结论是 10ppm 比较合适。
10.0~15.0ppm 为缺乏边缘值。例如:河南宁陵县在土壤有机质含量 0.55%, 有效态锰为 9.29ppm 的薄碱地上,花生用锰肥浸种,结果亩产比对照 200 斤 增加 60 斤,增产 30%,就是例证。
和 Norvell)等人(用 DTPA 提取)建立的科罗拉多州大学土壤试验站使用的 方法较常见。其指标如下:
(2)土壤中有效铁含量在 2.5~4.5ppm 时,表示处在缺乏边缘值。
(3)当土壤中有效铁含量在 4.5ppm 以上为充足。 土壤中有效态铜的研究国内研究较少,临界值指标也是参考国外数值。
我国土壤中有效铜含量变幅较少,铜的临界值(DTPA 提取)0.2ppm 已被人们 所接受。近年来我们在土壤有效铜含量大于 0.2ppm 耕地上施用铜肥,苹果、 小麦等获得了增产,临界值似有修改的必要。
根据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硼,动物、植物残体、降雨降雪、矿物 等都是土壤中硼的来源。但土壤微量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硼主要来自成 土母质中矿物——电气石。电气石风化后,硼以硼酸根离子 BO3-3 的形态进入 土壤。沉积岩发育的土壤比火成岩发育的土壤含硼多;干旱地区土壤多于湿 润地区;沿海地区土壤多于内陆地区。土壤缺硼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硼含量 低导致土壤有效态硼缺乏,作物表现缺硼症状,例如我国南方花岗岩及其它 酸性火成岩发育的土壤。另一个原因是,成土过程改变了微量元素硼的含量 与分布。例如,黄土发育的土壤全硼含量不低,但有效硼含量则偏低,同样 表现出土壤不能满足作物需要,呈现缺素症状,第三个原因是,土壤酸度不 适,吸附固定导致土壤缺硼。第四个原因,施钾肥过多会加重土壤缺硼,因 钾肥对硼有拮抗作用。此外,土壤质地太粗或缺乏有机质都会导致缺硼。
综上所述,土壤缺硼有内因外因两方面原因。土壤本身含硼量过低是缺 硼的内因,土壤条件则是外因。
容易发生缺硼的土壤,施用硼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据调查, 下列土壤容易缺乏硼素,应注意施用硼肥:
影响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因素中,除了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外,首先是 pH。一般情况下,随着土壤 pH 值的升高,有效态锌含量降低。pH 值高的土 壤容易缺乏锌。例如,从河南省来看,北亚热带地区 pH 值 5.0~7.0 之间, 有效态锌含量平均 0.70~0.93ppm 之间,豫东、黄淮海平原上盐土、盐化潮
土 pH7.6~9.1 之间,锌含量在 0.57~0.40ppm 之间。又如四川省土壤 pH 值 的差异很大,酸性紫色土,pH 只有 5.0;最高的碳酸岩紫色土,pH 值高达 7.8, 有效锌差别较大。有效性锌较高土壤,pH 基本上在 6.0 以下或 6.0 左右,而 pH6.5 以上的土壤有效锌含量都低。据有关文献报道,土壤 pH 值对有效态锌 的影响最为突出。
降低了有效锌含量。同时,吸附在碳酸钙矿物表面的锌也不易被作物吸收利 用。因此缺锌症常发生在石灰性土壤上。但酸性土施用石灰过量,也会诱发 缺锌。锌容易被粘土矿物固定,降低有效性。
第三,是质地。据分析,黄淮海平原土壤有效锌含量顺序:粘土>两合 土>砂土。这与成土母质中土壤全锌高低有关。北京市农科院土肥所研究报 告中也指出: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中有效锌含量高低,十分密切。一般说来, 土壤质地越砂,锌含量越低,质地越粘,含量越高。北京土壤中锌,粘质土
(PO4)2 沉淀,这是引起作物中磷锌比例失调之缘故,在实践中,我们常观
察到含磷高的土壤中,反映出缺锌症状。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会引起作物 严重缺锌,这一点务必注意。例如,新乡市郊区土壤据分析测定有效锌含量 较高,可是锌肥试验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其道理就是磷锌比例问题,磷肥 多了锌肥势必要增加,用以往的临界值来衡量就显得不一定合理。
土壤中的锰主要以二、三、四价的状态存在。不同形态的锰在土壤中保 持动态平衡,影响其平衡的因素较多,因此影响有效态锰含量的因素也就多, 择其主要叙述:
首先,是受 pH 值的影响。当 pH 值增高时,平衡向氧化锰的一方,则锰 的有效性下降;当 pH 值降低时,平衡移向二价锰的一方,锰的可给性升高, 如下式所示:
第二,是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当电位愈低,即强度还原条件下,二价锰 就愈多。疏松的质地、良好的通透性,氧化还原电位高的土壤,是降低锰可 给性的土壤条件。水稻土由于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以致有效态锰含量较高。 第三,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影响锰的活性。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往往有
(1)土壤 pH 值。 pH 值高的土壤含有较多的氢氧根离子,与土壤中铁 生成难溶的氢氧化铁,降低了土壤有效性,河南省土壤自南到北,pH 逐渐升 高,而有效铁含量却逐渐降低。据 954 个样品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铁的有 效性与 pH 值呈负相关(见表 7)。
件下的水稻土,铁被还原成溶解度大的亚铁,有效铁增加。相反,在干旱, 少雨地区土壤中氧化环境占优势,使三价铁增多,从而降低了铁的溶解度。
(4)碳酸钙含量。碱性土壤中,铁能与碳酸根,生成难溶的碳酸盐,降 低铁的有效性。
从河南省不同类型的土壤中有效铁含量分布可以看出,相似母质来源的不同 类型土壤,有效铁含量水平也极为相似。例如:潮土、褐土、风沙土和盐碱 土,它们的母质来源相似,有效态铁的水平也十分接近。
土壤、施用大量磷肥土壤、风沙土和肥力较低的砂土。 近年来,我们对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进行了铁肥施用试验,
小麦拔节期、扬花期,使用 0.1~2.0%的有机铁肥各喷一次,肥效良好。用
2%浓度有机铁叶面喷洒十个试验点,平均增产 9.3%,亩增小麦 27 公斤。 今后要注意在有机质含量低的旱作土壤和 pH 高的碳酸钙含量多的土壤上,首 先施用铁肥。
影响土壤中铜的有效性因素有:土壤 pH 值、有机质含量、碳酸钙含量、 磷素的含量等。
(1)土壤 pH 值。土壤 pH 值是影响土壤有效性铜的重要因素,土壤中铜 的溶解度随着 pH 值的降低而增高(见表 8)。土壤 pH 值越低,铜在土壤中 溶解度越大,而且有利于铜在土壤中迁移。
(2)有机质含量。铜易与有机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降低铜的有效性。 因此,在有机质较多的泥炭土和沼泽土上,作物常出现缺铜症。
(3)碳酸钙的含量。在石灰性土壤中,有效性铜可能作为铜的碳酸盐沉 淀,影响铜的有效性。
(4)磷的含量。长期地大量施用肥磷,铜与磷会形成不溶的磷酸盐,铜 的活性降低。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应该密切注意铜的有效含量变化。
施用微肥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如果盲目地、大量地施用,不仅无益 反而有害,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为了合理施用,必须根据微量元素对不同 作物的不同效果,有针对性的选用,同时应了解作物缺乏的是哪种微量元素, 需要补充的量是多少,进而选择适当施用时间和方法。
微量元素的营养诊断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土壤中供给情况和农作物对 微量元素的需要情况,以便及时地合理地施用微肥,使农作物获得高产和提 高产品的质量,所以微量元素营养诊断是施用微肥不可缺少的技术工作。
微量元素缺乏病症的防治就象治疗其它病害一样,都必须是对症下 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首先要正确识别各 种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要象医生看病一样,采用望、闻、问、切等方法, 进行周密的调查、细致的观察、正确的化验和严谨的验证。其方法是:
在作物发生了病症或生长不正常的时候,要进行纵的(即历史的)、横 的(即地域的)调查,排除大量不可能的因素,把可能性尽量缩小到某 一特定的原因上,然后进行化学分析或生物试验,以求得正确结论。微量元 素缺素症很容易与大、中量元素缺乏症和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真正病害相混 淆,应认真排除。调查内容包括:
(1)发病历史和土壤类型。大面积的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症的主要原因是 土壤供应不足。因此,缺素症经常在固定区域、固定土类上发生。发病情况 在不同的土壤上有着明显差异,其原因是不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同时, 有随着化肥用量增加而加重的趋势。例如:酸性土壤容易缺钼,而碱性土壤 容易缺锌、锰、铁等。沙土缺素症比粘土严重;薄土干旱时比厚土湿润时严 重;两季田缺锰比一季田严重。
因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地域分布上与缺素症有明显的不同。真正病害的 发病土类界线不很明显,有的病害发生虽有一定区域性,但多与区域气候关 系密切。气温愈高,土壤愈潮湿,真正病害的发病就越严重,而缺素症则是 在气温回升时病症往往缓慢。真正病害多发生在好田,好土上,而缺素症多 发生在瘦田上。1984 年 6 月,我们在河南省驻马店调查了大面积黑松芽枯、 流汁、流胶,最后全株死亡情况。很明显,不同土壤类型或不同成土母质的 相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黑松,发病率有显著差异,排除了真菌感染而得病原 因的可能性,初步确定为缺硼引起的生理缺素病害。
施用了氮、磷、钾肥,就可以排除相应的缺素症。 长期施用过磷酸钙或前作施用大量磷肥,不可能缺乏磷素。 施用了钙镁磷肥的不会缺乏钙、镁元素。相反,长期大量施用氮、磷肥
尿素与种子接触有时要造成幼苗白化矮缩。浓度过大的根外追肥常常会 在叶面造成灼伤斑痕。
如,整地不良、播种过深、过浅、栽插质量差带来的出苗不齐、不壮,深插 造成的返青迟??等,而这些情况总是零星的分布,总有人为的痕迹,与某 些农活质量差的人的作业区一致。喷药造成的危害,药害总在该项农活进行 后不久出现,而且能找到当事人详细询问予以验证。
(3)气候情况。缺素症状的发生一般说来,常出现在当季作物生长期的 低温阶段。移栽作物多发生在老根死亡新根将长出阶段。其原因是,土温低、 气温低,土壤养分活化差、根系还未形成或不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弱。当 然低温会对作物产生直接危害(即冻害),但冻害与缺素造成的危害很容易 区别。冻害,总是发生在特别强的霜冻或低温后,且全田和全区相当一致, 几乎无一幸免,损害作物的部位有明显的时段性,即总在某一叶位或穗段发
(4)环境情况。环境情况调查指在排除一些特殊物质的危害。环境污柴 引起的症状,也是局部的。如附近可能有化工厂、农药厂的废气、废水、废 渣的污染。近期或以前是否施用过不明成分的农药、污泥、矿渣或肥料。发 病田块是否敞放或泼施过氨水或堆放过化学物质或工厂下脚料。上述情况都
目视诊断就是根据缺乏症状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微量元素供给不足 时,引起植物营养失调。严重缺乏时,就会表现出种种症状,因此,惯以根 据作物病症特点,诊断出缺乏那一种微量元素。目视诊断有人又叫外形诊断 或外观诊断法。常用人工培养一些植物,在出现缺乏症状时,制成彩色相片 或幻灯片,以供检索之用。许多单位已制成图片出售可供检索与学习,并列 有检索表(见表 9)。
目视诊断,只有在严重缺乏某种元素时适用,中度缺乏微量元素时,在 植物外部有时不表现出明显的缺乏症状,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 一般说来,目视诊断只是初
步的诊断法,经常需要用其它方法来进一步验证,应结合在发生症状的田间 进行实地考察,对地理环境作一宏观了解(地形、水势、平整度等),以推 测涝害或干旱影响。对发病植株观察包括地下和地上部分,一般说来缺素症 多在叶片和茎秆上呈现病斑。
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以后,往往不能肯定是缺乏什么元素引起的生理 病害,这时就要进行土壤化学分析,一般说来,土壤中有效态的微量元素含 量在临界值低限以下的会产生缺素症,或施用该种微量元素有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地块中用对角线法,或蛇形法,采集一定量土壤样品,送到 有条件的化验室,用一定的溶液来处理土壤试样,测定所溶解的微量元素含 量,作为这块地的土壤对植物有效态养分供给多寡的一个指标。然后对照土 壤评价标准,判断土壤是否缺乏,或做为是否能引起缺素症的一个依据,这 个过程就称为土壤化学分析诊断作物缺素症法。
前已述及,所谓微量元素指土壤中含量甚微的意思。因此,土壤样品的 采集应注意取样工具和包装品的清洁,最好用竹木工具或不锈钢刀取样,用 清洁塑料袋盛装。晾干土样时,要用塑料布或白纸,不能用报纸,同时在土 样上面覆盖一层白纸以免灰尘落到土面,引起分析误差。分析土壤中微量元 素时比常规分析氮、磷、钾时的取土要求更严格,前者自始至终不能接触铁 器,或有污染的化学品,否则分析误差会很大。
采回的土样,晾干后用聚乙稀塑料板、棒研磨。分别通过 80 目和 100 目尼龙网筛,贮放塑料袋中待测。常规分析时,可用粉碎机研磨,网筛可以 用铜筛。分析微量元素则一定要用塑料板,尼龙筛,区别就在于此。
在判断土壤或作物缺乏什么元素时,除了要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外, 还应采集相应的植株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然后根据植物体内微量元素含量高 低,与临界值相比较,来综合判断丰缺程度,这一过程就是利用植物化学分 析法来判断作物缺素症的意义所在。
下面所列的表 10、表 11 是国外的一些作物养分含量指标因为土壤、品 种不同,分析方法不同,因此使用时只能作为参考。表 10 各种作物的微量元素含 量指标
植株应采集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相同部位的样本,并按规定用去 离子水或蒸馏水清洗烘干。如需要测定其中某些有机物含量,应及时置于
80~90℃烘箱中烘半小时杀酶。发病与未发病植株应是同一品种,同生育期, 其栽培、施肥条件也应一致的样本为最好。常用的是采集倒数第一、第二全 展叶或心叶分析。正常的植株和不正常的植株,测定后的结果进行对比,根 据含量差异作出判断,确定缺乏的是何种微量元素。
美国植物分析的方法已普遍采用,每年至少为生产单位分析样品达 400 万个以上。
对作物缺素症最可靠的判断方法是进行生物试验,即把相应的肥料施用 于产生缺素症的作物上进行验证。如果有效,肯定缺乏这种元素;如果生物 试验无效,则可排除这种元素缺乏的可能性。
这一方法可以在已经发病的作物上进行,也可以重新播种试验,但都要 有多次重复。
(1)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效果的验证,一般用大面积对比法,小区试 验法。严格按照肥料试验操作规程在典型发病土壤上作肥效试验。
(2)温室盆栽试验。温室盆栽试验可以比较和测定土壤的养分供给能力 和肥料需要量,可以排除外干扰,进一步验证诊断结果。
盆栽试验最好在发病地区进行,用当地发病的土壤和当地的水灌溉。如 果搬到别处去进行,可能有外来干扰和环境污染。盆栽试验可搞幼苗法,在 幼苗期看到差异即可停止,也可进行到收获产量为止。
无论是田间试验或温室盆栽试验,最好用发病地区种子播种。因为种子 里富集了很多微量元素,不同地方的种子含量差别很大。如用含微量元素丰 富的地区的种子到缺素地区播种,很可能幼苗或整个生育期都不出现缺素 症。
从外型诊断(目视诊断)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状,有时存在一定的困 难,一般作物缺乏营养元素的初期大多数表现在叶色缺绿,除非你是十分内 行,否则将很难得出缺乏哪一种营养元素的可靠结论。就拿缺绿来说吧,有 经验的同志就可根据失绿部位来判断,缺乏什么元素。缺锰、缺镁的叶片, 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的叶片,只有 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绿。
那么,如果目视诊断后不能肯定怎么办呢?可以用叶片喷施注射来诊 断。具体做法是,将含有微量元素盐类,配成适当浓度的溶液向植物注射, 观察缺乏症状消失与否来证实缺乏哪种元素。这里讲的注射与喷施,包括将 溶液涂抹到植物上,或将植物浸入溶液中。
在发病现场喷施时,喷与不喷的小区一定要用塑料布隔开,以免肥液飞 溅到对照区,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叶片灌注或浸渍就是将待测的微量元素制成 0.05~0.1%的溶液,设法 引入发病植物的体内,注意观察植物色泽的变化。引入渠道有叶脉间、叶尖、 枝条和根尖。脉间引入是在叶片间穿一个 2 毫米大小的小孔,孔间穿入一根 灯心,灯心另一端浸入待试验液中,这样溶液可以不断地沿灯心进入叶片。 叶尖浸渍是将叶片切去一部分浸入试液中,禾本科作物叶片一般切去约
1/8,宽叶植物约 1/4。枝条灌注是将嫩枝尖端剪去,将其插入相同直径胶管
中,使紧密不漏液,另一端连接上盛有试液的玻璃瓶,瓶子应高于枝尖,使 试液具有一定压力能将试液注入枝条。根部灌注的方法与枝条同。
选购微肥时,首先要看你区土壤缺乏什么种类肥料,例如,如果你处土 壤不缺铜、铁就不要购买铜肥、铁肥。你处土壤缺乏何种微量元素,就购买 什么微量元素肥料。如果一时搞不清自己土地缺乏什么元素。不妨可以写信 到当地农业科学研究所或农业技术推广站,他们会根据土壤或植株分析结 果,告诉你处土壤缺乏何种微量元素肥料,让你购买何种微量元素肥料。
其次,要看你用在什么作物上。有的作物对某些微肥敏感,增产效果就 好,有的效果就差些,使用不那么经济,因此要看作物购买微肥。例如:钼 肥对豆科作物的大豆、花生及某些蔬菜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而对 许多作物则虽有增产效果,只因钼肥昂贵,经济效益不一定明显,我们认为 暂可不必施用。
第三,在购买微肥时应注意质量问题。这里说的质量指两个方面:一个 方面是指微肥的有效成分含量。拿锌肥来说吧,同样是硫酸锌,有的是一水 硫酸锌,有的是七水硫酸锌,两者含锌量相差 10%,效果当然是一水硫酸锌 好。而同样是一水硫酸锌,各厂家生产出来品种其纯度又不一样,有的厂家 纯度达 98%,而有的只有 96%,相同的价格,自然要购买纯度 98%的锌肥。 可是,选购时不一定以为含量越高越好,这里就有一个经济施肥问题,因为 化学药品选购时,有一个纯度,产品越纯价格越贵,这就需要综合考虑了。 我说纯度越高效果越好,有些人就去购买化学纯试剂来用,那就不经济了。 另一个方面是,微肥中不应含有太高的有毒成分。因为微肥中含有的毒物会 被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会随之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微肥中若含有过 量的镉(Cd)、汞( Hg)、铬( Cr)、铅( Pb)、砷( As)、硒( Se) 以及其它放射性元素等,则会污染环境,造成危害。目前发现有些厂家,为 了赚钱,粗制烂造,质量没有保证,购买时不要上当。农业上应提倡施用高 效、低毒、优质的微肥产品,不合格的产品应当坚持不卖不用。
了解其成分,要严格把关,以防不良后果。 许多微量元素的盐类都是由强酸或强碱制取的。成品中一般都残留有一
大,但在浸种、拌种和喷施时,则因肥料过酸过碱将对作物生长不利,拌种 会影响发芽,叶面喷施也容易造成烧伤。因此,在购买或使用微肥时,也应 引起足够的重视。
微肥应切实搞好包装。微肥一般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有的还易吸潮结块。 商标容易弄脏弄坏,或者散装没有标签把微肥当成氮、磷化肥施用,带来了 农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因此,贮运中应特别注意标签不要被腐蚀、丢失、 搞混。有腐蚀性肥料要用塑料袋包装,易吸潮的则尽量密闭保存,防止水分 进入。例如,在保存铁肥时(象硫酸亚铁)要密封,不要开口,以免氧化成 高价铁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