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轻拂广袤田野,金黄的玉米在风中摇曳,似在倾诉着丰收的喜悦。9月24日,全国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暨系统推进水肥一体化现场观摩会在我市盛大启幕。这场汇聚全国农业专家与工作者的盛会,不仅让通辽的节水实践成为瞩目焦点,更解锁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全新密码。
走进科尔沁区千亩控制百亩同步水肥自动化示范基地,2496亩土地被一张“智能水肥网”紧密笼罩——自动追肥设备精准输送养分,小流量滴灌系统缓缓浸润土壤,物联网终端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的数据。曾经需数十人管理的大片农田,如今仅3名农艺师便可轻松应对。而这背后,是单次灌溉用水量相较传统滴灌减少40%、地下管道用量降低68%的技术突破。更值得欣喜的是,种植密度提升50%以上后,玉米单产实现超100公斤的突破,人工成本降低70%以上。曾经“靠天吃饭”的田野,如今已成“会算账、能增产”的智慧典范。正如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二级调研员胡芹远观摩后所说:“通辽凭借科技创新和政府推动,采取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户带动小户等一系列举措,把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实得十分扎实,既提高了单产,又节约了用水,这堪称节水农业的典范。”
在科左中旗,浅埋滴灌技术的全面推广,让昔日的“吞水巨兽”彻底变身为“节水能手”。作为科左中旗万亩自动灌溉示范基地观摩点,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是该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团队探索全国首创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域。自2018年该技术实现全覆盖以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等先进技术相继落地,智能水肥一体机与土壤墒情监测站协同运作,不仅能让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更使土地利用率、农药化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王明国对当地田间管理的精细程度印象深刻:“滴水保苗工作出色,田间大小苗差异小;化学调控到位,基部节间短,抗倒伏能力强,如此管理水平,才能将节水技术的效果发挥到极致。”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凭经验施肥”到“数据化调控”,这片土地的变迁,正是通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作为此次观摩的第三站,通辽市玉米新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基地,让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产学研用”协同攻坚所释放的强大能量。自2020年4月由市农牧局主导、市农牧业发展中心具体实施以来,基地创新采用“推广机构+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村委会”的合作模式,始终紧扣“增粮保供”核心,以“量水而行”为导向攻克玉米产业技术难题,全力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作物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的“四效成果”落地。2025年,基地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等六大科研团队,围绕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目标,从高产栽培体系构建、水氮资源精准管理、品种鉴选与品质提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无人机遥感智能监测五大方向,开展42项关键环节技术研发与集成试验——从少免耕保墒耕种到水肥一体化氮肥调控,从秸秆还田碳氮循环研究到无人机出苗整齐度监测,每一项试验都着眼于“节水”与“增粮”的深度融合。中国农科院推广研究员、专家李少昆在现场观摩时感慨:“以前通辽很难见到吨粮田,如今百万亩级的规模随处可见,去年万亩片区平均产量更是达到1247公斤/亩,在全国主产区处于领先地位。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农户每亩地能增收两三百元。”近年来,基地已将可复制的技术模式辐射至全市,推动玉米单产、水资源利用率与种植效益显著提升,为通辽玉米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这场土地变革的背后,是通辽三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与坚守。从大水漫灌到低压管灌,再到浅埋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通辽的节水农业探索,始终朝着“量水而行”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向前进。如今,通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76万亩,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1032万亩,水肥一体化覆盖面积突破1500万亩,年节水超10亿立方米,这份“水账”算得精细,“粮仓”建得扎实。
“现场会既是‘成果展’,也是‘取经路’。”市农牧局种植科科长殷凤珍表示,通过此次会议,通辽向全国展示了节水农业的成效,也学习到各地先进经验,“下一步我们要加快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27年争取让1000万亩示范区都成为‘吨粮田’。”
展望未来,通辽已锚定清晰目标:新建12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97万亩管灌改滴灌升级改造,“十五五”期末建成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节水“吨粮田”,力争增加粮食产量100亿斤,粮食总产突破300亿斤。在这片曾饱受干旱困扰的土地上,通辽正以精打细算的“水账”,筑牢日益壮大的“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北方干旱地区的“通辽方案”。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